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曆史前進的主動權。”曆史主動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獨特的思想優勢,是中國共產黨人百余年來克敵制勝、開創事業的重要法寶。發展的曆史、改革的曆史就是黨領導人民不斷把握規律、開拓創新、贏得曆史主動的曆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在新征程上,必須繼續發揚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主動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曆史主動精神是黨創造偉大成就的制勝秘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麽樣的驚濤骇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曆史主動、錨定奮鬥目標,沿着正確方向堅定前行。”掌握曆史主動是中國共產黨在奮鬥征程中實踐形成的領導智慧,曆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曆史時期一以貫之的奮進風貌。中國共產黨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了新形勢下的曆史主動地位,也必將依靠曆史主動精神將改革進一步推向深入。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便擁有着鮮明的曆史主動精神。鴉片戰爭以後,面對着民族危亡,無數仁人志士曾經做過艱苦卓絕的探索,但都以失敗告終。曆史證明,由于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特殊性質,任何從屬的、被動的鬥爭都無法實現根本性的變革,這片古老的土地需要一場主動的、徹底的革命。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爲主動。實踐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勇敢擔起民族複興的責任使命,始終以極強的曆史主動精神推動曆史向前發展,逐漸成爲中國人民不可替代的先鋒隊伍和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指出:“社會的發展到了今天的時代,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責任,已經曆史地落在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肩上。”中國共產黨以曆史主動精神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民族劫難,中國共產黨錨定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主要任務,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獨立自主探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主動把握在近代中國實現革命勝利的有利因素,帶領人民走出了亡國滅種的深重危機,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開辟了中國曆史上的新紀元。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也始終注意把握曆史主動。面對新創立的人民政權的前景與使命,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們的方針要放在什麽基點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叫做自力更生。”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人民艱苦奮鬥、改天換地,不僅迅速恢複了國民經濟,還在借鑒蘇聯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獨立自主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道路,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一窮二白、人口衆多的東方大國大步邁進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始終以唯物辯證的主動性認識和改造世界,使曆史主動精神成爲中國共產黨人的鮮明精神標識。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奪取曆史主動的“關鍵一招”。20世紀70年代末,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黨和國家事業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曆史關頭,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在強烈曆史主動精神的驅動下,以鄧小平同志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准確判斷黨和國家事業的時代方位,果斷實現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轉折,開啓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壯闊征程。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黨和人民在新形勢下發揮曆史主動精神、奪取曆史主動地位的重大裏程碑。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殺出一條血路”,成功將濒臨崩潰的國民經濟從危險邊緣挽救了回來,使黨和國家從危難中重新奮起,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黨深刻總結世界社會主義特別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激發億萬中國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各項體制機制的發展完善成功地將蘊藏于人民群衆之中的曆史主動性充分解放,使黨和人民在曆史主動精神之中形成時代合力,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所取得的曆史變革和曆史經驗充分說明,曆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重大曆史關頭把握時勢、科學謀劃的思想驅力,也是化危爲機、攻堅克難的強大武器。
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成就離不開曆史主動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奮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備了更爲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爲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爲主動的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錯演進的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黨和國家事業新的曆史方位,准確把握曆史發展規律,以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新的曆史關頭作出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將改革開放全面推向深入。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基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變化的深刻考察,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的中國共產黨科學謀劃,主動抓住曆史機遇,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迅速建立完善了新時代各領域的基礎性制度框架,推動許多領域實現曆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和整體性重構。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啓的改革開放大潮是中國共產黨在時局催使之下的主動“破局”,那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揭幕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錨定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目標,創造優勢條件、積累有利因素的主動“建構”,象征着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主動精神在新時代達到了新的高度。
黨以曆史主動精神引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
曆史主動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實踐特質。曆史主動精神的內涵包括了對曆史自覺的深度體認、對曆史主體的明晰判斷、對曆史擔當的高度強調。我們要深刻理解曆史主動精神引領改革的作用機理,發揮好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爲新征程上黨領導人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奪取新征程上新的曆史主動提供深沉而持久的內生動力。
以高度的曆史自覺取得理論指導的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曆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只要把握住曆史發展大勢,抓住曆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爲,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前進。”區別于只是形容主體狀態的“主動精神”,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動精神”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認爲,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可以且應當通過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適應和改造客觀世界。但是,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是脫離客觀規律的“盲動”,而是要依靠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正確的思想指引。因此,曆史主動精神必須建立在對曆史客觀規律、曆史發展階段、曆史發展趨勢的准確認識和透徹理解的基礎之上,這種認知便是“曆史自覺”。曆史自覺在認知層面提供了曆史主動精神的場域和條件,在理論上回應了曆史主動“去向何方”的關鍵問題。擁有曆史自覺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發揮曆史主動精神的第一個環節,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取得曆史主動地位的深層因素。擁有高度的曆史自覺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構建改革的正確理論指導、主動推進改革全面深化的思想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准確把握曆史規律、曆史大勢、曆史機遇,圍繞什麽是全面深化改革、怎樣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等命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在理論指導上贏得主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具有高度曆史自覺的充分體現。
以明晰的曆史主體取得實踐力量的主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曆史主動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曆史主動必須由具體的曆史主體來承載和完成,而在唯物史觀看來,只有人民才是真正創造曆史、改變曆史的真正主體。曆史是人民書寫的,人民群衆是曆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社會中最具有實踐力量、最具有主動性的曆史主體。這也就意味着,一個政黨擁有了曆史主動精神,要將這種曆史主動精神轉化爲獲得曆史主動地位的客觀現實,必須要通過人民這個曆史主體、通過人民群衆的曆史活動來實現。曆史主體在現實層面提供了曆史主動精神的源頭和動力,在實踐中回應了曆史主動“由誰實現”的關鍵問題。中國共產黨人的曆史主動精神要求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用黨的主動作爲激發人民群衆的主動創造,最終形成曆史的主動力量。對于曆史主體的明晰判斷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獲得全面深化改革社會基礎、獲取改革長效主動力量的重要條件。一方面,爲了人民推進改革,切實回應人民群衆對于改革最迫切的期盼,有助于提升人民群衆對改革部署的認同程度,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社會共識。另一方面,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注重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激發人民活力、發現人民智慧,可以有效凝聚團結奮鬥的曆史合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體是人民、力量在人民,廣泛爭取群衆對改革的支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獲取了改革力量上的主動。改革這艘巍巍巨輪由人民的海洋托舉着,必能行穩致遠。
以堅強的曆史擔當取得精神動力的主動。馬克思曾說,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活動不是外于人的,而是有主觀的、內在的精神因素的驅動。曆史主動精神所指的是一種特定的精神狀態和意志品質,即對于曆史創造的積極姿態、對于對象追求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難險阻、直面風險挑戰,頑強拼搏、不懈奮鬥,展現出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構築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形成了黨的光榮傳統。”曆史主動精神是貫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一條主線,不畏艱難險阻、直面風險挑戰而拼搏奮鬥的強大積極能動性來自于中國共產黨人對曆史創造的責任感和對曆史進步的使命感,這種責任感與使命感便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曆史擔當。曆史擔當在價值層面提供了曆史主動精神的內核和驅力,在精神上回應了曆史主動“如何實現”的關鍵問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保持着自信自強的曆史擔當,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爲自己在所不辭的曆史責任,也因此具有着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正是有“雄關漫道真如鐵”的堅定信念,才有“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拼搏鬥志;正是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沧桑”的曆史體悟,才有“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主動作爲。對于曆史擔當的深刻體認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敢于突破障礙、打破藩篱,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將改革推向前進的精神密碼。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保持黨的政治優勢與精神脊梁,以自我革命淬煉黨的精神品格、深化學習教育夯實思想根基,矢志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將中國共產黨鍛造成爲更加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取得了改革精神上的主動。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揚曆史主動精神,把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代化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是要通過發揚曆史主動精神幹出來。”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是中國共產黨人需要長期堅持、不斷擦亮的精神本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奮進號角,全黨必須要繼續發揚偉大的曆史主動精神,迎難而上、積極作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要更加主動把握時代大勢。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繼續發揚曆史主動精神,首先是要主動提升曆史自覺,基于對形勢和任務的精准把握,確定進一步改革的方向和原則。要符合曆史發展規律推進改革。社會主義改革不論如何深化發展,都要落實到解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落實到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使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的現實狀況相適應。要順應曆史發展大勢推進改革。進入新時代,經過長期努力,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這是新征程上我們最爲明確的曆史大勢。要搶抓曆史變革時機推進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這是我們要抓住且必須抓住的曆史飛躍的重大節點。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錨定總目標、堅持改革正確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明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要深刻理解把握這一改革總目標,有的放矢、科學謀劃,確保改革不偏離、不止步。同時,我們要統籌兩個大局,擘畫改革的路徑方法,既延續黨長期以來探索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曆史經驗,又注重爲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要更加主動把牢政治底色。中國共產黨是曆史主動精神的積極踐行者和弘揚者,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我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能夠始終掌握戰略主動的根本保證和最大底氣。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的主動優勢,鍛造更加具有偉大曆史主動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第一,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確保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主導權。在改革過程中要注重發揮黨總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着正確政治方向前進。第二,要發揚黨的偉大鬥爭精神,時刻磨砺黨在曆史大潮中把握主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在改革過程中要注重培育廣大黨員幹部的鬥爭精神和鬥爭本領,推動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第一線主動作爲、積極擔當。第三,要以更爲堅決的曆史主動精神推進自我革命,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曾談到當年毛主席與黃炎培先生的‘窯洞對’,我們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贏得曆史主動。”打鐵必須自身硬,新征程上要始終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更加充滿活力,使黨在各種風浪考驗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要更加主動把穩人民立場。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作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之一。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改革開放激活了億萬人民群衆的主動創造能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黨也要以曆史主動精神引領廣大人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凝聚強大合力。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要將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統一起來,將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整合起來,將實事求是與群衆路線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場是以人民爲中心,要繼續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至上推進改革;另一方面,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要始終堅持問政于民、問計于民,構建保護和鼓勵創新的改革體制機制,充分激發人民群衆在改革中的創造偉力,從人民群衆的實踐中汲取養分,把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的實踐經驗升華爲改革方針政策和理論指導,將十四億人民群衆的創造力量充分調動,成爲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動力。